2014年2月21日,甘肃省重大科技专项《河西走廊紫花苜蓿产业化关键技术体系与模式研究》工作会议在酒泉召开。甘肃省农垦集团公司总经理何宗仁、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兰州大学教授郭正刚出席会议,甘肃亚盛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甘肃亚盛田园牧歌草业集团公司、八一农场、黄花农场、生地湾农场、临泽农场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项目负责人张延林从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创新点、主要技术指标、技术路线、研究具体内容、主要技术难点、项目任务分配、经费分配和项目组织管理进行了详细说明,并对项目工作开展进行了总体安排部署。他说,《河西走廊紫花苜蓿产业化关键技术体系与模式研究》是由甘肃亚盛田园牧歌草业集团公司和兰州大学合作完成,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研究紫花苜蓿种植和管理关键技术,综合集成适合河西走廊地区紫花苜蓿产业化生产的关键技术体系,提出产业化生产模式,建立试验示范区。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将遴选出适宜盐碱地种植的紫花苜蓿品种2-3个,使紫花苜蓿灌溉量较之前降低20%以上;建成年生产干草3万吨的紫花苜蓿高产示范基地2000hm2,建成盐碱地改良示范区、高效节水示范区各1个,建成高品质草捆生产示范线1条;确定河西地区耕地和盐碱地种植紫花苜蓿加工高品质草捆的适宜收获期,明确二次加密的时间和环境条件,草捆质量提升至国家标准2级以上;集成紫花苜蓿高品质草捆加工技术规范1个,集成盐碱地种植紫花苜蓿技术体系规程1套,制定地方标准1个。届时,将为河西地区紫花苜蓿种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兰州大学郭正刚教授对项目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进行了说明。他说,本项目作为甘肃省重大科技专项,主要有三个创新点,一是从全国层面来讲,研发盐碱地种植紫花苜蓿的栽培技术体系,可有效地降低耕地资源的压力和充分利用传统意义上的荒地,较目前我国紫花苜蓿以耕地为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二是从区域角度来讲,研究不同灌溉方式下最低有效灌溉量和时间,建立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紫花苜蓿生产栽培体系,可有效解决我国河西地区水资源匮乏和紫花苜蓿丰产以大量耗水为基础的困境;三是本项目以企业为牵头单位,与高校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自有的生产基地和加工设备,改进目前紫花苜蓿收获和加工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使目前高校和科研院所能够及时的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能够快速的提高区域内紫花苜蓿产业化的水平,具有一定的特色。因此,兰州大学将竭尽全力与甘肃亚盛田园牧歌草业集团公司合作,保证高标准、高质量、高要求完成项目研究的内容。
项目技术负责人李天银对苜蓿品种区域试验、燕麦品种区域试验、苜蓿“3414”肥料试验、苜蓿微量元素施用试验、苜蓿灌溉、苜蓿收获等试验内容进行了说明,并对研究任务进行了分解。
会上,参会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技术人员针对项目试验方案和单位具体实际进行了认真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该项目的试验方案都是可行的,本项目的全面实施,将对以后的生产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甘肃农垦集团公司总经理何宗仁强调指出,甘肃亚盛田园牧歌草业集团争取甘肃省重大科技专项,与兰州大学合作,是通过技术研究,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关键点要落实在提高品质上。田园牧歌草业集团的定位是以美国牧草为标准,打造品牌,给国内生产高档牛奶的奶牛场提供优质苜蓿草。本项目的难点在于施肥试验,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施肥品种,二是施肥量和利用率。在产品收获工艺研究方面,田园牧歌草业集团引进了国际上最先进的设备工艺组装配套,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项目涉及的试验要以解决问题、创新为主,要把试验做精做细。项目的研究与实施,对甘肃农垦和甘肃河西走廊苜蓿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